中医养生讲究“冬养三九,夏养三伏”。今年的7月20日,我们即将迎来“头伏”。
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日子,自然界阳气极为旺盛。
赵建华主任指出,在中医学理论中,阳气最盛的时节要防暑邪,暑邪多夹湿,易伤津耗气,会导致人体出现困倦无力、食欲不振、胸闷不舒、大便溏泄等症状。
陈皮是公认的祛湿良药,它性温味苦辛,能理气健脾、燥湿化痰。经过晾晒陈化的陈皮,燥性减弱,药效却更温和持久,能把淤积在脾胃的湿气搅动起来,让湿邪顺着肠道排出体外。
而大米性平味甘,能补中益气、健脾养胃,为脾胃提供充足能量,增强运化水湿的能力。二者搭配在一起,陈皮负责 “攻”,化解已有痰湿;大米负责 “补”,巩固脾胃功能,一攻一补,恰好契合三伏天祛湿的核心需求。
陈皮大米粥的选材有讲究。陈皮要选存放三年以上的,新制陈皮燥性大,容易伤阴,而三年陈陈皮药效更纯,燥湿不耗津。挑选时看表皮呈深褐色、闻着有淡淡果香、掰开来断面整齐的就是好陈皮。大米最好选当年的新米,其中粳米比籼米更健脾,煮出来的粥软糯黏稠,更适合脾胃虚弱的人。
展开剩余48%具体做法简单易学:
取 5 克陈皮提前用温水泡软,刮去内层白瓤(避免苦涩),切成细丝;大米 100 克淘洗干净,用清水浸泡 30 分钟。砂锅中加入 800 毫升清水,放入陈皮丝大火烧开,转小火煮 15 分钟,让陈皮的有效成分充分融入水中。这时捞出陈皮丝(也可保留增加口感),放入泡好的大米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熬 40 分钟,期间不时搅拌防止粘锅,直到米粒开花、粥体浓稠绵密即可。喜欢甜味的可以加 3-5 颗去核红枣,千万不要放白糖,以免滋生痰湿。
陈皮性温,阴虚火旺的人(平时容易口干舌燥、便秘)每周喝 3-4 次即可,不要天天喝。泡陈皮时一定要刮去白瓤,否则煮出来的粥会发苦。熬粥时要用砂锅小火慢煮,这样能更好地激发食材的药效,铁锅容易让陈皮变色变味。
坚持喝一周就能感受到明显变化:早上起来嗓子里的痰少了,舌苔变薄,大便不再黏马桶,整个人也清爽了许多。很多人三伏天靠喝凉茶祛湿,殊不知凉茶性寒,容易伤脾胃,反而加重湿气。而陈皮大米粥温和不刺激,长期喝不仅能祛湿化痰,还能改善脾胃功能,让身体形成良性循环。
发布于:四川省星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